當代小朋友的抗逆能力相對低,原來竟與主流家長越來越盡心盡力保護子女息息相關!
「東張+」2月起隔周日推出《媽Me一分鐘》專訪,請來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專業顧問劉善宜博士(Cindy)以專業探討各類育兒問題。她指出,目前很多家長遇到任何事情都第一時間為子女出頭,例如投訴學校或者埋怨老師,只令自己墮進負面情緒漩渦,難以「正向」處理問題,長遠更會令小朋友失去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,削弱其抗逆力!
🍬過度保護子女 適得其反?🍭
「其實很多家長會投訴,或者會幫他們(子女)出頭,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家長不想看到小朋友辛苦,覺得他們很慘。」Cindy指出,同情和理解子女的功課壓力或生活問題固然對親子關係非常重要,但過份同情會淪為一種負向情緒,令家長自己墮進負面情緒的漩渦當中。
結果,家長處理問題時慢慢變成由負面情緒主導,例如用投訴、埋怨等等方式解決,而不是正向、積極的態度處理。Cindy更以腦科學解釋當中原委:「他們自己不知不覺的。其實在我們的腦裏面有一個地方叫島葉。這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情緒,這情緒會因為我們不斷專注,例如過份專注在同情上時,就會不自覺地被他們(負面情緒)帶領,沒有正視本身的問題。」
🌱 「剪草家長」削子女抗逆力🌱
「例如家長看到小朋友辛苦,第一時間就是想他們不辛苦…這些剪草家長就會為小朋友的道路修剪得很平坦、很漂亮,讓他走得舒服。」Cindy慨歎,現在有很多家長會淪為所謂的「剪草家長」,凡事率先為孩子舖路,有時連功課也代勞,其實這樣做適得其反,她解釋:「但當我們剪得這麼平坦、這麼漂亮的時候,其實小朋友就只懂得走一條這麼平滑的路,當這條路只會有一點點不平穩、有一點點石頭,他們已經不知道怎樣去面對問題。」
小朋友成長,其實更重要的是從失敗、跌倒中學習,家長過份保護只會剝奪他們的成長機會,令他們失去真正面對難關、解決問題的能力🌱
Cindy未來仍會在「東張+」隔周日推出《媽Me一分鐘》專訪為大家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各類育兒問題,下一集(10/3)我們會進一步探討由此衍生的問題,敬請留意🍬
📝專家介紹📝
劉善宜博士,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專業顧問、史丹福大學醫學應用同理教練,本身育有一子一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