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預測,在未來10年內,香港每年將有超過5.6萬至5.8萬人患上抑鬱症,給醫療系統帶來年均超過25.1億元的成本負擔。
助理教授李雪強調,政府應預見抑鬱症對醫療系統的持續影響,並針對高危群體制定早期干預措施和長遠規劃,以節省醫療開支。
目前,全港約有3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。
精神科醫生包始源指出,抑鬱症的成因複雜,包括遺傳、成長經曆、性格特質等,並非僅由工作學習壓力引起。治療抑鬱症需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,而抗抑鬱藥物至少需連續服用9至12個月。
如果出現以下8種症狀,需要多加注意:
1. 對任何事情失去興趣 |
2. 食慾下降 |
3. 想法會變得負面 |
4.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對人或事感到內疚 |
5. 過去能夠完成的事情突然做不到 |
6. 持續出現失眠或感到疲倦 |
7. 或出現輕生的念頭或計劃 |
8. 以上行為持續出現2星期或以上 |
包醫生還提到,對抗抑鬱藥物的誤解需被糾正,藥物旨在調節體內化學物質,而非使人亢奮。
此外,改變工作環境並不能根治抑鬱症,關鍵在於正視症狀,接受專業治療。了解抑鬱症,對患者及其身邊人的支持至關重要,有助於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。
抑鬱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,涉及生物學、心理學和社會環境等多個層面的交互作用。
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因:
生物化學因素
- 腦內神經遞質失衡:抑鬱症通常與大腦中的神經遞質,如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不平衡有關。這些化學物質在調節情緒、睡眠和食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
- 荷爾蒙變化:荷爾蒙的波動,如甲狀腺功能異常、雌激素水平變化,可能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。
- 遺傳因素:家族中有抑鬱症病史的人患病的風險更高,表明遺傳因素在抑鬱症的成因中扮演一定角色。
心理學因素
- 個性特徵:某些個性特徵,如過於自我批評、悲觀、依賴或完美主義,可能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。
- 應對策略:不健康的應對機制,如避免、抑制情感或過度消耗,可能導致抑鬱症。
- 早期生活經歷: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曆,如虐待、忽視或失去親人,可能增加成年后患抑鬱症的風險。
社會環境因素
- 壓力事件:生活中的壓力事件,如失業、財務問題、關系破裂或親人去世,都可能觸發抑鬱症。
- 社會支持:缺乏社會支持網絡,如朋友、家庭和社區的支持,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。
- 文化因素:某些文化背景可能會影響抑鬱症的表現和診斷,例如,某些文化可能不鼓勵表達個人情緒,這可能影響疾病的識別和治療。
其他因素
- 慢性疾病:患有慢性疾病,如心臟病、癌症或糖尿病,可能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。
- 藥物和酒精:某些藥物、藥物副作用或酒精濫用可能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抑鬱症的成因通常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,而不是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。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,因此,了解和治療抑鬱症需要綜合考慮個體的生物、心理和社會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