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今天 (2月12日) 提醒市民,若懷疑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,出現腹瀉等病徵時切勿做一件事,就是不要胡亂服用抗生素。
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稱:「很多時年輕及身體好的人根本腹瀉,無論是病毒或病菌,是不需要服用抗生素,把它排清就沒事。只是當你年紀大或年幼,加上有長期病患,這類情況腹瀉太嚴重、『痾血』等要驗清楚,才知道用甚麼藥可以幫助到你,如果隨便服用抗生素、止痾藥,好多時效果會更差。」
有專科醫生指,服用抗生素反而可能促發感染後的併發症,「溶血性尿毒綜合症」,而且多種腸胃致病源在冬天活躍,例如諾如病毒,未清楚感染甚麼細菌或病毒,不應胡亂服藥。
感染及傳染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:「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千萬不要服用止瀉藥,會遲遲未有好轉,只需要有支援性的治療,如電解水、補充水分等等就已經可以。當我們發覺病者疲憊乏力、反應遲緩時,以及尿流量減少得多,應盡快求醫。」
他又指患者的衣物、餐具要與他人的分開清洗,嘔吐和排洩物沾污的地方,要用稀釋漂白水清潔。市民亦要注意手部衞生,除了用酒精搓手液,亦要勤洗手,徹底煮熟食物及清洗乾淨蔬果。
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
衞生防護中心昨天 (2月11日) 表示,瑪嘉烈醫院大腸桿菌感染群組暫時涉及三名腫瘤科醫生,當中一人發病後三天離世。流行病學調查初步顯示,三人無進食同一食物及餐廳,正調查源頭,不排除個案會進一步增加。據悉,死亡的是一名醫生,仍在確立是否跟感染群組有關,亦調查源頭是否跟員工餐廳有關。
據了解,大腸桿菌是動物和人類腸道中常有的菌叢的一部分。大部分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,但部分大腸桿菌可引致人類腸胃不適,當中以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尤其惹人關注。
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由一組龐大多樣的菌株組成,這些菌株產生志賀毒素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菌株大多能引致腹瀉,部分更能引致嚴重疾病。當中最為人熟識的是「O157:H7型」大腸桿菌,此型能使人患上出血性結腸炎(出血性腹瀉),和可致命的溶血尿毒症(破壞腎臟血管,繼而引致腎衰竭)。
除「O157:H7型」大腸桿菌外,包括O121在內的其他血清型大腸桿菌,也與人類感染個案爆發有關。然而,最新的科學資料顯示,確定某菌株的血清型後,也不能準確預測會否引致溶血尿毒症等嚴重後果。
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通過進食受污染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腸道,繼而依附在腸臟上皮細胞,並在腸道內釋放志賀毒素引致疾病。最近的評估指出,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菌株,是否有分別與依附能力相關和產生特定類型志賀毒素的基因,可用以估計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菌株的潛在嚴重性,從引致輕微的腹瀉、出血性腹瀉,到嚴重的溶血尿毒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