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社會對情緒問題的認知度增加,近年越來越多名人和明星公開自己的情緒困擾,上一代常認定做明星就要「食得鹹魚抵得渴」,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醫生在「東張+」《非常星期天》專訪中,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帶領大家探討這個問題,揭露明星風光背後,不為人知的辛酸和龐大壓力。
陳醫生行醫多年,過去也有不少病人來自演藝界或者是名人,他坦言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壓力,不過從事演藝界的病人可以歸納出幾個問題:
1. 作息不定時
藝人拍劇時間顛倒,「可能三更半夜又要拍、通宵又要拍」,不能像一般人有午飯時間、朝九晚五工作、作息規律。
2. 工作不穩定
陳醫生指出,藝人工作很不穩定,當紅時可能要拍很多組劇,但有時可能空閒得完全沒有工作。結果時間、作息和生活都非常不規律,容易引起情緒問題。
3. 對名氣、嘴臉過敏
陳醫生指出,藝人無可避免看重名利,當紅時自信心爆滿,但是當名氣稍遜的時候,可能對別人的態度特別敏感,「覺得別人的嘴臉變得不一樣」。陳醫生直言,有時這些未必是客觀事實,但可能因為當事人太過敏感,主觀認為「人走茶涼」、過氣了就不再被重視,所以「自我感覺不良好」。
4. 收入波幅大增添財政壓力
陳醫生指出,藝人收入通常非常浮動,工作多的時候可以賺到很多錢,但有時可能突然沒有工作,「甚至要賒要借」,收入這樣不穩定,會令藝人面對很大的財政壓力。
5. 新人安全感不足
「剛開始入行,想上位那些人,得失心或者安全感是一個大問題。」陳醫生說,他們很容易會患得患失,都會造成精神壓力。
陳仲謀醫生在「東張+」《非常星期天》專訪中,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帶領大家探討名人、明星面對的情緒困擾和壓力。
⭐別忘了明星都是人⭐
「大眾看明星,當然覺得應該很了不起,人人是粉絲,大眾難免覺得他們是無所不能的,你應該特別了不起!」陳醫生理解大眾對明星、名人的期望,但他也強調:「明星、醫生都是人,只是大家職業不同,面對大壓力時,人人都會出現情緒問題。」
所以陳醫生認為藝人或者明星們入行前應該要有心理準備,明白以上問題,想清楚自己能夠適應才入行;入行後則要對自己的精神健康保持覺察,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。
陳醫生提醒演藝界人士,若然發現近期做事都比較緊張、炆憎,就要留意,反映情緒可能已到達臨界點,「不要待到爆煲才處理」。早一些發現問題,可以及時求醫或者找人輔導,最重要是讓自己歇息一下再出發。
📝專家介紹📝
陳仲謀醫生,精神科專科醫生,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