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星期天🎮打機滿足自主性、勝任感仲改善社交! 專家教點管理時間贏盡佢!

非常星期天🎮打機滿足自主性、勝任感仲改善社交! 專家教點管理時間贏盡佢!

莫說小朋友,很多青少年以至成年人都是電玩迷,但過分沉迷「打機」始終對身心都構成很多不良影響,家長到底如何管理小朋友「打機」的時間?「東張+」今集《非常星期天》請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譚嘉宜(Chloe)探討這個問題,Chloe說家長可以跟小朋友訂立一些守則,又強調適當的遊戲有助小朋友身心健康發展,有必要理解小朋友「打機」的需要

Chloe強調,家長應確立自己的立場:不是拒絕容許子女打機,而是期望子女可以在「打機」與學習兩方面取得平衡。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制定打機的時限和條件,例如每天最多玩一小時,並在完成功課後才可以打機。

👾制定清晰的打機時限和條件🕹️

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,6至18歲人士每日使用電子產品不應超過2小時。家長可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,逐漸減少打機時間。也可以配合獎勵計劃和訂立條件,Chloe舉例說:「例如一定要做完功課之後,才可以去打機。」

此外,Chloe建議家長善用手機輔助工具,在子女用的電子產品上設置「螢幕使用時間」「App限制」,以限制子女一天使用電子產品或特定程式的時間。

家長可設置一個遊戲結束前5或10分鐘的鬧鐘作提示,令子女有一個心理準備。而遊戲要結束時,計時器的響鬧功能則有效替代家長的口頭指令,避免令家長擔起終止子女遊戲的「醜人角色」。 

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譚嘉宜(Chloe,右)在「東張+」今集《非常星期天》專訪提醒家長要諒解子女打機的需要。

🎮「硬碰硬」只會影響親子關係🔌

Chloe強調,絕不能硬碰硬,「拔電掣」或「熄wi-fi」等粗暴的方法絕對不可行,她形容此舉只會令雙方情緒升溫,令親子關係僵化。她又引用心理學中「自我決定論」解釋「打機」的重要性,因電玩設計滿足人類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,包括自主性、歸屬感和勝任感

1. 自主性

「在打機過程是一個很難得的空間,可以撇除老師、家長的一些監督…你可以自己選擇遊戲、角色或用什麼策略去玩…是給予了很強的自主的感覺。」Chloe說。

2. 歸屬感

目前許多遊戲都設計了社交功能,讓玩家可以組隊、交流、在遊戲中共同完成任務。Chloe認為這可以滿足人類渴望建立和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需要,讓他們與同學培養共同興趣話題,遊戲中更可以與其他玩家建立聯繫,包括朋友以至陌生人。

3. 勝任感

遊戲設計通常都分等級,先易後難,挑戰度按玩家等級逐漸提升,目的是吸引用家樂此不疲。Chloe認為這個過程可讓玩家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,獲得成就感、增強自信,並減輕學業壓力

所以,家長必須要明白如何取得平衡, Chloe又為家長提供兩大貼士,首先要「持之以恆」,父母雙方最好一致而持續地確保子女履行打機守則,初時失敗也不用太過氣餒。此外要「開放溝通」,家長日常可以多了解子女打機的情況,也可以定期檢視打機守則的成效,再作檢討。

📝專家介紹📝

譚嘉宜 (Chloe),註冊輔導心理學家,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席,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臨床督導、PREPARE/ENRICH(婚前準備/婚後成長)評估認可協談員、性格透視®️認可(一級)培訓師,持有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。

 相關推薦

熱門搜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