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日前在Facebook發文,表示飲牛奶不僅能補充鈣質,對某些人來說,甚至能預防大腸癌。
他指據最新研究顯示,如擁有特定的基因變異,牛奶對於降低大腸癌風險的效果更為顯著,甚至可能成為健康管理的關鍵之一。而這一切,都與基因變異「rs4988235」密切相關。
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。(Facebook圖片)
一類人每日飲牛奶 更顯著降大腸癌風險
張醫生解釋在基因學中,rs4988235又稱為「C/T(-13910)」或「13910T」,位於 MCM6基因,但它的作用影響到與乳糖代謝相關的LCT基因。LCT基因負責生成乳糖酶(Lactase),幫助人體分解乳糖,能夠消化牛奶。如攜帶rs4988235的T等位基因,即擁有「乳糖持續表達基因型」,意味成年後乳糖酶的分泌能力仍能持續,避免乳糖不耐症。而大型研究顯示,擁有這個基因變異的人,每天攝取200克牛奶(約1杯),能大幅降低大腸癌風險,效果比沒有這個基因的人高出40%。
對於牛奶為何能降低大腸癌風險,他指其中的功臣是鈣質,鈣能與腸道中的膽汁酸和游離脂肪酸結合,減少它們對腸道細胞的毒性,從而降低癌變的可能性。具體來說:
- 每天攝取約300毫克鈣質(相當於1杯牛奶),能降低大腸癌風險達17%。
- 攜帶「乳糖持續表達基因」的幸運者,能更高效吸收乳製品中的鈣質,防癌效果更顯著。
這項發現讓科學家意識到,基因不僅影響人們對乳糖的耐受程度,還能直接關聯到飲食中的抗癌效果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