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分享,她的奶奶在60多歲時確診第三期大腸癌,但經過治療後順利康復,一直活到97歲都沒有復發,並分享其2大飲食習慣改變,同時搭配適度運動,成為維持健康的關鍵。
台灣資深護理師譚敦慈。(網上圖片)
譚敦慈在節目《小宇宙大爆發》上表示,她估計奶奶罹患大腸癌可能是與長期食用不新鮮的剩餸有關,家裡食物壞了都不捨得掉,煮一煮就照吃下肚。另外,老爺曾教她食物酸掉就加點梳打粉以中和酸味,但即使酸味消失,細菌依然存在,此做法並不可取。
改變2大飲食習慣
譚敦慈續說,奶奶接受治療後,病情都控制得很好,在飲食上主要有2大改變,其一是不再吃不新鮮的食物,因食物久放容易滋生細菌。另外她也不再吃醃漬類、加工類的食物,改以原型食物為主,例如吃魚、肉、蝦,但不會吃魚蛋、貢丸、蝦丸。
此外,奶奶現在飯前會先吃一大盤蔬菜,接著才吃其他食物。譚敦慈又以家中日常飲食清單為例,每天都會吃2大碗煮熟蔬菜,一碗是深綠色蔬菜,例如通菜、番薯葉、菠菜、西蘭花等;另一碗則是白色蔬菜,如白蘿蔔、椰菜花、白菇、竹筍等,以確保攝取足夠纖維。透過這樣的飲食改變,搭配適度運動,她認為是奶奶能成功完成治療並維持健康的關鍵。
4大貼士預防大腸癌
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生邱瀚模表示,日常養成好習慣有助預防大腸癌。首先是少吃高脂肪、紅肉和加工肉品,因這些食物會破壞腸道環境,令壞菌增加、益菌減少。
其次是減少碳水化合物(飯、麵),邱瀚模指尤其晚上吃這些食物不容易消化,熱量容易累積,麵包、蛋糕類都含有很多反式脂肪,對腸道菌相非常不好。接著是減少含糖飲料,如經常攝入又不做運動,可能增加年輕時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最後就是做運動,邱瀚模強調頻率很重要,每天可進行20至30分鐘的運動,而不是在周末一次過做完,因運動時體內的新陳代謝包括胰島素的濃度會比較穩定,有助降低胰島素阻抗,能防止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。他指運動不用很激烈,飯後走路 、跑步、踩單車、走斜坡等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【延伸閱讀】
大腸癌 | 35歲以下大腸癌病例激增 最新研究揭示3大主因 缺乏一種營養攝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