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腸癌/癌症】台灣一名45歲男子雖然排便正常,亦沒有癌症家族史,但因持續出現一種症狀,接受大腸鏡檢查後,發現腸道內有腫瘤,經開刀檢驗證實罹患第三期大腸癌。
逾月持續出現一症狀
綜合台媒報道,台灣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蔡達基透露,該名45歲男子沒有癌症家族史,在確診大腸癌前排便正常、沒有異常出血,僅右上腹部悶痛,並持續1個多月,才去做大腸鏡檢查,開刀後確認是第三期大腸癌,後續仍需接受化療和持續追蹤。
台灣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蔡達基。(網上圖片)
蔡達基指出,大腸癌原好發在50歲以上人士,但近年40至49歲的年輕大腸癌患者急速上升,而這已是全球現象,估計與肥胖、久坐等習慣有關,肥胖可能透過代謝、荷爾蒙改變,提高患癌風險;而飲食和生活型態的因素,會改變腸道菌相組成,精緻糖類和含糖飲料的攝取增加,全穀物和富含植物性纖維的食物比例卻相對下降,也可能使結直腸黏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,提高產生腫瘤的機會。
年輕人常以為是痔瘡延醫
蔡達基指出,大腸癌常以排便出血、腹痛、腹脹、排便習慣改變為表現,以往大腸癌篩檢建議在50歲後開始,但許多年輕人因症狀不明顯,誤以為是痔瘡、腸躁症而延誤就醫,在較晚期才被診斷出來。
大腸癌成因
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,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:
- 高動物脂肪和低纖維(如蔬果)的飲食習慣
- 缺乏運動
- 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或遺傳性腸病
- 結腸長期發炎(又稱潰瘍性結腸炎)或長出息肉
大腸癌常見徵狀
大腸癌的常見病徵包括:
- 大便帶血(呈鮮紅或深紅)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
- 大便習慣改變,如大便變稀或便秘
- 剛大便後還有便急的感覺,但不能排出大便
- 腹部不適(經常有胃氣痛、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)
- 體重無故地下降
以上提出的大腸癌徵狀可能與其他疾病的徵狀相近,因此如發現任何異常徵狀,應及早請教醫生。
預防方法
- 多吃蔬果和五穀類食物,少吃肉類和動物脂肪。
- 多做運動,適量飲酒及戒煙。
- 如家族曾有大腸癌患者,應諮詢醫生看看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或內窺鏡檢查。
【延伸閱讀】
大腸癌 | 6旬男末期大腸癌 腫瘤達6cm大量惡性腹水 術後每日做一件事6年無復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