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家醫科醫生李思賢曾在Facebook發文,指「藍區」是國家地理雜誌作者Dan Buettner在2005年提出的名詞,泛指世界上活得最久的地區,「藍色寶地」包括日本沖繩、哥斯達黎加尼科亞半島、意大利薩丁尼亞、美國洛馬林達和希臘伊卡里亞島,並分析當地居民長壽的原因。
台灣家醫科醫生李思賢。(Facebook圖片)
李醫生表示,基因並非這些寶地的人長壽的最主要原因,畢竟地理位置差很遠,但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卻有類似的地方。
1. 飲食來源為植物
他指這些人不是全部都奉行低糖飲食,在沖繩反而有高達90%的食物來自番薯。相同的地方是這些寶地的人超過9成的食物來源都是植物,只有非常低的機會可以接觸到肉類(只有在特定節日),所以是接近素食的飲食模式,蛋白質來源是豆類,靠近海的地方會比較頻繁的食用魚類,而堅果也是許多營養的來源。
2. 運動融入日常生活
李醫生又指,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,運動不是去健身房或跑馬拉松,而是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當中,平日的務農、勞力、步行,都是他們消耗體力的主要模式。若不能持之以恆的將運動融入生活,偶爾才去一次健身房、報名上教練課,長時間來說都是徒勞無功。
3. 吃飯不會吃到「十分飽」
他指因為工作和宗教的習慣,「藍色寶地」的人飲食都比較少量,吃飯都不會吃到「十分飽」,大部分工作的時間也是處於空腹狀態,所以可能也是默默長期進行著「間歇性斷食」。
4. 較少生活壓力
生活方面,相較於一線的大都市,這些「藍色寶地」都是比較鄉下的城市,比較沒有來自生活競爭和升學的壓力,往往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和較低的壓力水平,這也是讓他們長壽的原因。
5. 擁良好社交關係
此外,李醫生認為這些「寶地」的居民擁有非常良好的社交關係,不管是跟家人還是朋友,這些地區的人都是非常熱情而且沒有距離感,較少猜忌、負面情緒,多點熱情、愛心,對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幫助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