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會買外賣熱咖啡、熱奶茶,這些飲品通常都是用紙杯裝。惟有醫生指飲用紙杯裝的飲料,喝下肚的還有看不見的塑膠微粒,它們會悄悄進入身體,最後沉積在細胞裡。
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日前在Facebook專頁發文,他解釋紙杯內層塗有聚乙烯(PE),這層塑膠薄膜本來是為了防止液體滲漏,但遇到高溫、油脂、酸性或酒精飲品時,這層膜會加速釋放微小的塑膠顆粒,無聲無息地進入血液和器官,最終積在細胞裡,影響它們的運作。
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。(Facebook圖片)
塑膠微粒滲透身體 細胞變「垃圾場」
當微塑膠進入細胞,細胞開始「卡住」,運作變慢、發炎、干擾基因運作,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免疫系統,令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,繼而增加疾病風險。
細胞無法正常運作
此外,有些塑膠微粒還會釋放影響內分泌的化學物質,令細胞接收錯誤指令,這可能導致:
- 甲狀腺功能紊亂,細胞的能量調控失衡,新陳代謝變慢,令人容易疲憊、發胖
- 性荷爾蒙受到干擾,影響生殖細胞,可能影響生育能力
- 胰島素反應變差,細胞無法正確處理血糖,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
腸道細胞「被堵住」 消化吸收出問題
當微塑膠進入腸道並堆積在腸道細胞裡,原本順暢的營養輸送管道開始堵塞,可能出現:
- 腸道菌群失衡,有害細菌增多,好菌減少,消化變得不順暢
- 腸道發炎,導致腸漏症,食物中的未分解物質和毒素可能直接進入血液
- 消化吸收效率下降,長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大腸癌風險上升
這些微粒像是在腸道內堆積一層「隱形塑膠膜」,令腸道變得不透氣、不健康,導致消化變差,甚至影響免疫系統。
肝腎無法處理塑膠垃圾
肝臟和腎臟負責清理身體的廢物,但當微塑膠進入血液後,這些解毒器官像是接收到一堆無法處理的垃圾,塑膠微粒不會被分解,反而可能影響細胞的代謝功能,導致:
- 肝細胞發炎,影響解毒能力
- 腎功能下降,長期累積可能影響尿毒排出
- 氧化壓力增加,細胞提前老化,影響身體整體運作
總結而言,張家銘指用紙杯喝飲料不會馬上生病,但如果每天都這麼做,塑膠微粒就會慢慢塞滿細胞,影響它們的運作,可能令細胞功能變差,影響內分泌、消化系統、甚至肝腎的解毒能力,故建議大家避免使用一次性紙杯,選用對身體更友善的飲用容器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