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一分鐘專訪👨🏻‍💻同一件事點解「我」特別嬲?港大講師教你從中窺探自己弱點

職場一分鐘專訪👨🏻‍💻同一件事點解「我」特別嬲?港大講師教你從中窺探自己弱點

上星期在「東張+」《職場一分鐘》專訪中,香港大學高級講師、臨床心理學家李堅翔博士(George)剖析過,如果我們主觀、不理性地特別憎恨、討厭一個人,其實反映自己內心一些壓抑,以至討厭自己的部份,才令你如此恨之入骨、恨不得除之而後快。今集George會帶領大家如何從你恨之入骨的人或事,「窺探」自己內心的傷痕和弱點。

😡大家太習慣指責他人😡

當我們遇到與自己期望有落差的事情,一般很習慣指責、痛罵別人,但George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探索方向:「通常遇到問題時,我們很容易就說,『當然是那個人衰』、『當然是那個人有問題』,歸咎那個老闆、那些工作……我們沒有去想,其實關『我』什麼事呢?會不會我心裏面也有些事情被激起、勾起呢?」

👨‍👩‍👦‍👦激烈情緒多數源自童年與父母關係👨‍👩‍👦‍👦

George指出,很多主觀、非理性的強烈情緒,多數與童年的缺乏,以及與父母的關係有關,他解釋:「童年會不會有些東西缺乏了?例如,沒有被人認可、沒有被人認同、沒有得到我們覺得應該得到的愛等等。很多時候我們會(將過往的傷痛陰影)投射(到現在發生的事),我們就會覺得,『那個人這樣做,我很不開心!』但我真正不開心的,是可能是嬲我爸爸媽媽、或者嬲一部分的自己。」

👨‍👩‍👦‍👦童年/過去傷痛經歷刺激強烈情緒😡

例如,同樣被辭退或被分手,「不開心」實屬人之常情,但有些人可以積極面對,很快投入另一份工作或另一段關係,有些人卻久久不能釋懷,這正正就是與每個人的過去和經歷的傷痕相關。

George在他的佛法輔導碩士課程教科書著作,曾以一名事業有成的女子因被公司辭退觸發抑鬱症的個案舉例說明。在這輔導個案中,經抽絲剝繭探索,發現她的內心深處原來一直渴望得到其重男輕女的媽媽肯定和認同,但一直求之不得。於是,被辭退雖然人人也會不開心,但她對童年的失落未能釋懷,令她放不下對認同的執着,才會因被辭退(失去認同)而一發不可收拾或者「鑽牛角尖」,演變成抑鬱症。

🥰聆聽、接納自己的情緒🥰

幸而,童年及過去的傷痕是可以治癒的,也不一定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不必找回爸媽去尋求肯定,但需要勇氣去面對。第一步是聆聽和接納自己的情緒,George指出,我們可能執着於過去的自己(那個曾經不被疼愛、不被接受的小孩),而忘卻了,我們一直在長大和蛻變。他說:「所以如果我們要深層次反思,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,我們要很有愛和勇氣去接受,原來我有一部分的自己是不開心,是需要我去聆聽,不用害怕的。」

George說,不妨告訴自己,「我們已經成長了,我們能夠放下曾經,我們可以包容一個傷痛的自己。」當內心平和了,激起憤怒、憎恨情緒的事情也會減少,正如他在上一集說,為何討厭程度人人不同?最後就是因為這是與每個人自己相關,「如果我們沒那麼不喜歡自己,多點接受自己的話,我們很少會很討厭身邊的人」。

所以,當出現極度討厭的感覺時,與其陷入怨恨他人的負面情緒漩渦,不妨視之為探索自己機會,認識自己多一點❤️‍🩹

📺George未來會繼續在「東張+」逢周末推出的《一分鐘》系列專訪片段中,與大家分享維繫愛情、家庭、處理情緒困擾以及職場心理學的貼士,敬請留意。

📝專家介紹📝

李堅翔博士,香港大學高級講師,加州執業臨床心理學家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(AAFT),亦是香港大學佛法輔導碩士課程主要創辦人之一。

 相關推薦

熱門搜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