🏖️周末鬆一鬆|《Barbie芭比》道破「完美主義」殘酷 太好竟然不如剛剛好👌💯

🏖️周末鬆一鬆|《Barbie芭比》道破「完美主義」殘酷 太好竟然不如剛剛好👌💯

電影《Barbie芭比》熱爆全城,電影對芭比「母系社會」以至現實「父權社會」提出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,不同觀眾看過電影都有不同的啟發。「東張+」請來臨床心理學家鄧聿琪博士(Jessica)從三個角度探討。今天先談社會以至個人的「完美主義」對身心的摧殘。Jessica提醒,大家應提高覺察自己對「完美」的追求,而無論在個人事業,以至人與人的關係裏,過份追求「完美」或者「理想」,往往令自己活得太累。現實其實是:「太好」不如「剛剛好」😉

💃 Barbie原意鼓勵女生追夢 父權現實下變調💃

誠如電影所言,Barbie面世當初是為了突破女性的「性別定型」,讓女孩子明白她們不只可以當媽媽,還可以勇敢追求不同的夢想,但在資本主義和父權主義影響下,公眾的注意力慢慢膚淺地變得只留意到Barbie的外表,例如是女性的身材比例如何才算得上是吸引甚至完美,結果女孩子在潛移默化下,慢慢下意識被社會文化的美醜標準局限 。Jessica形容:「好像女性就要瘦、女性就要漂亮、女性就要模特兒身形、女性就要長頭髮、要化妝,是一個很完美的狀態,導致有些女性甚至乎會去到極端,就會去絕食、甚至有厭食症,或者其他飲食失調,甚至乎可能是要豐胸、要打Botox,有些再極端一點的,例如整形、整容手術,很多女士都好像很麻木追求一些文化給我們的形象。」

🌄人生不存在「完美」 過份理想化只會受苦

女生大概都很習慣這些形象,筆者與Jessica討論封面圖是否採用「芭比化」效果時,不難發現我們也喜歡「理想化」的自己,例如會把「芭比化」的自己放在社交網,而非那些從不漂亮角度拍攝的「醜照」。但其實一切看似完美的形象,根本不符現實,Jessica坦言:「基本上你做得人類,其實你的字典裏面不應有perfection這個字,因為這是不存在的。就算有,要知道這個字不過是一個很理想狀態,但現實其實是不存在的。帶出來的重點就是,在戲的後段也提到一個概念,"Why don't we create an ordinary Barbie?"(為甚麼我們不創造出一個芭比普通人?)」

💯現實是:「太好」不如「剛剛好」👌

事實上,心理學也提出過,在現實社會層面上,其實「剛剛好」(good enough)就足夠。這概念其實由英國兒科醫生溫尼科特(D.W. Winnicott)提出,最初是討論媽媽如何滿足初生嬰兒無窮無盡的需要,Jessica解釋:「寶寶確實是有很多很多無了期的需要,(大家理想中的)家長最好就是無私奉獻,即是盡可能照顧到寶寶的需要;他晚上肚子餓,你會起床餵他喝奶;他哭的時候你會去看一下究竟他是冷嗎?發燒?不舒服?還是怎樣?等等。但他提出,我們不是要做一個理想化、完美的媽媽,只要是『剛剛好』的媽媽(a good enough mother)就足夠了。」

🤱「完美媽媽」反而窒礙孩子成長🤱

這絕不是讓媽媽躲懶的藉口,而是如果家長過份呵護,小朋友長大了反而沒法適應現實的環境,Jessica強調:「他的意思就是正正就說回到完美主義,因為作為人類,你不可能是完美的。若然小朋友不可以在比較現實的環境下成長,他不知道原來完美是不存在的,他慢慢地會對自己、他人或世界的期望和標準會扭曲。所以,剛剛好,就足夠了,否則對他的成長有影響。」

Jessica特別提醒那些一直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、妻子、女兒等等的女性觀眾們,可以反思一下以下兩個問題:
1. 做一個剛剛好的(代入你重視的角色),你是如何定義「剛剛好」?
2. 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你只是一個足夠好(good enough) 的(代入你重視的角色)而不是完美的,你的生活會過得怎麼樣呢?


Jessica最後語重心長的說:「這『剛剛好』的育兒概念,其實應用所有其他角色上。例如是,做一個『剛剛好的』老師、老板、治療師、醫生、媽媽、兒子、女兒等等,無論是甚麼角色,其實『剛剛好』就真的夠了。」

編採:Ophelie C

專家簡介: 鄧聿琪博士,英國HCPC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於本港私人執業,並在非牟利組織工作,提供臨床心理服務。 

 相關推薦

熱門搜尋